首页 tp钱包下载 tp钱包官网 tp钱包官网下载 tp钱包 TokenPocket官网
  • 首页
  • tp钱包下载
  • tp钱包官网
  • tp钱包官网下载
  • tp钱包
  • TokenPocket官网
  • TokenPocket官网

    你的位置:tp钱包下载 > TokenPocket官网 > 寻亲17年,从洛阳到上海“多了一个家”

    寻亲17年,从洛阳到上海“多了一个家”

    发布日期:2024-11-11 12:02    点击次数:64

    寻亲17年,从洛阳到上海“多了一个家”

      [编者按]

      又逢辞旧迎新时。

      过年,过的是团圆、是期盼,也是游荡在时间长河中的一次回眸。

      在此之际,澎湃新闻推出“年话海上“专题策划,话年、话人、话悠悠岁月。

      大年初一,我们关注一个关于寻亲17年的故事。

    姚会芳(右)与家人相认。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

      “家在哪儿?”姚会芳想了几十年,在今年春节前终于有了答案。

      2024年1月22日,60岁的姚会芳从河南洛阳赶赴上海宝山,与亲人团聚,17年的寻亲路有了一个圆满答案。

    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翁家(姚会芳的亲生父母)生养了八个子女。因家里条件差,1964年,排行老七的姚会芳一出生就被送往福利院,随后又被送到洛阳养父母家中。

      一别六十年,尽管亲生父母已经离世,但姐姐们和弟弟都待她很好,短短几天的相聚让她真切感受到“多了一个家”。

      过年了,除了张罗着洛阳家里的年饭,她一直在和上海的亲人们发微信、打电话,外甥女还寄来了年货。生活谈不上有什么变化,但心里踏实了。她想着,等有时间,带自己的儿女也去上海见见姨妈和舅舅。

      寻亲

      姚会芳打小就知道自己是抱养的,“别的小朋友都说‘你是上海的’。”

      疑惑在心里种下,但她从不敢问养父母,“怕一问他们该伤心了”。姚会芳回忆,6岁前她是家里唯一的孩子,后来又添了妹妹。养父母待她一直很好,吃穿用度从不偏心。那时要靠挣工分吃饭,养母身体不好,她上到初中便辍学工作、补贴家里。

      2007年,她在报纸上看到“洛阳寻亲团”,身世之谜再次浮上心头。她联系到寻亲团负责人,开始了漫长的寻亲路。

    姚会芳14岁时的照片。 姚会芳14岁时的照片。

      寻亲要提供小时候的照片,她问养父那些照片放在哪儿,养父立刻警惕起来,“他们对这可敏感,我一问照片,他说‘你要那照片干啥’,我说我想看看,他没吭声。”姚会芳记得曾经见过小时候的照片,但自此以后再没见过,她也不敢多问,后来只找到一张14岁时的照片。

      讨论身世是家里的禁忌,她一直在悄悄寻亲,养父母则绝口不提。一二十年间,二老相继离世,姚会芳曾让妹妹、表嫂去问,“谁问都不说,害怕你再走了。”

      “上海”是她唯一知道的信息,几乎就是盲目地找。她去过上海市儿童福利院,警方也帮助翻找过档案、去外地调查,始终没有她的出生信息。

      彼时她在工厂上班,只要寻亲团有活动就跟着去,一辆大巴车四五十人,都是寻亲的,载着他们去上海、苏州、常熟、杭州等地,到处打听资料、参加寻亲会、在地方电视台报纸上刊登消息。仅上海她就跑了十几趟,每次都是失望而返。

      根据《上海通志》记载,1959-1961年,全国经济困难时期,社会弃婴收容量猛增,上海社会福利机构1958年收容1770人,1959年3525人,1960年8796人,最多一天收容109人。1963年后,弃婴逐年减少,年收容量约400人,七八十年代年代减至约200人。

      《南方人物周刊》报道称,1960年前后,受全国性饥荒所困,一大批江苏、浙江孤儿被遗弃于上海,随后又被转送到内蒙古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等地,“凡有火车汽车所到处,孩子们走一路,丢一路。”他们被统称为“上海孤儿”。另据《洛阳晚报》报道,从1958年至1965年,河南洛阳先后接收了2000多名“上海孤儿”。

    姚会芳(右二)与其他寻亲人在上海市儿童福利院门口合影,照片拍摄于2008年、2009年左右。姚会芳(右二)与其他寻亲人在上海市儿童福利院门口合影,照片拍摄于2008年、2009年左右。

      姚会芳大概了解到,自己出生后被送到福利院,后来搭火车到洛阳,养父母家里没有子女,便认养了她。这些朦胧的信息并不能带来有效帮助,寻亲仍是大海捞针。

      团圆

      “养父母对我很好,但还是想知道自己从哪过来,想找根,最起码得知道自己家是哪儿的。”多年来,寻根的信念一直支撑着她。

      大概两年前,tp钱包官网通过基因检测,姚会芳匹配到一代表亲,定位到上海宝山。随后,上海公安和“宝贝回家”志愿者接连调查走访、沟通协调,找到了住在宝山罗店的翁氏姐妹,警方在获得同意后采集了血样并进行生物特征比对。

      今年1月初的一个下午,姚会芳终于等到了电话:DNA比对成功。“我当时,说实在,也不是说可开心,这中间的曲折我知道……”采访电话那头的姚会芳哽咽起来,“他们说,看你啥时候有时间了过来,听到这句话,我心里可感到欣慰,不管咋的,他们同意见我、认我。”

    姚会芳(右一)与家人团聚。姚会芳(右一)与家人团聚。

      1月22日,姚会芳和翁家姐妹在宝山见面,“我终于回家了”,她和姐姐们紧紧相拥,泪水在寒风中止不住地流。

      翁家有八个儿女——7个姐姐和1个弟弟,姚会芳排行老七。父母已经离世,姐弟是最亲的人,“俺姐说,俺跟小弟,跟四姐、跟父亲最像,四姐已经不在了。”

      “见着他们肯定亲切,我60年心中的压抑都爆发出来了。”姚会芳事后回忆,姐姐告诉她,父亲以前是当兵的,母亲带着一堆孩子,她出生于1964年,具体日期已经记不清,一出生就被送走了,六姐4岁的时候也被送到位于上海郊区的嘉定,但离得近,和家里一直有联系。

    姚会芳在上海宝山和家人团聚。姚会芳在上海宝山和家人团聚。

      如今,一大家子住在不同地方。姚会芳在上海的那几天,姐姐、姐夫和弟弟每天都过去陪她,带她去当年在罗店的家(现已是工厂)看看,去饭店吃饭,聊聊一家人的往事和各自家庭情况。久违的亲情与热情让她有点不好意思,甚至主动要求自由活动一天,“姐姐们年龄那么大,大姐都76岁了,跟着我搁这转,我心里过意不去。”

      认亲那天,她穿着双面绒的黑大衣,“也没有那么冷”。“俺五姐姑娘给我买围巾,俺五姐第二天早上给我送两兜子衣服。我还有一个同伴,也是俺们这寻亲的,她没找着,她家是崇明的。给两兜子衣服,我真是觉得可感动,还送了些吃的,衣服我没要,俺们都有衣服,围巾、吃的留下。”絮叨起见面那几天,姚会芳觉得这就是家的温暖。

      双向奔赴

      1月26日,众人在大姐家里吃了顿团圆饭,姚会芳回到洛阳。

      生活还是原来的样子。她一直住在洛阳郊区,除了寻亲没怎么离开过家。以前在工厂干活,现在在家休息,有时候腿有点疼,有时也出去锻炼跳跳操。前几年要帮儿子带孙子,现在孩子上学也不用管了。女儿去年刚结婚,住在昆明。

      这段时间,除了忙活洛阳家里的年饭,她一直和上海的亲人保持联系,“俺们经常联系,姐们打电话,小弟有微信,俺五姐家的姑娘给我寄了过年的东西。”

      离开上海前,姐姐弟弟叮嘱她,有空带着儿子姑娘回来看看。姚会芳也有此打算,等有时间,带儿女也去上海见见姨妈和舅舅。

      “我已经很幸运了,那些顾虑和难处只有俺们知道,别人体会不到。”大部分寻亲团的人还没着落。采访结束后,她给记者发来许多来自洛阳的寻亲启事,这些人大多是出生于1963、1964年,从上海被送到洛阳,有人甚至找到了上海市儿童福利院收养儿童档案、户口迁移介绍信和领养证明,但他们仍在寻亲路上。

      寻亲从来都是一场双向奔赴,姚会芳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些信息。她说:“俺们寻亲不图啥东西,只想找着家,知道家是哪就行,不存在说去上海跟他们要钱分家产,不存在的,只是找回那份亲情。多报道,希望更多的弃儿早点回家。”

    责任编辑:张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