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眼千年,菏泽非遗传承人让传统面塑“活”在当代
方形的古代城市,圆形的护城河,“内方外圆”的小路,36岁的李斌坐在一处桌前,双手拿着一块彩色面团,经过搓、揉、捏、塑等手法,他手中的面团或变成盛开的牡丹,或变成微笑的粽子,吸引着路人的目光,激发着路过小朋友们的兴趣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州面人的非遗传承人,李斌从小开始接触面塑制作,不仅制作的面塑受到国内外爱好者的认可和青睐,其组建的团队更是每年都为中小学生进行面塑授课,多达40万人次。
将传统面塑工艺和现代卡通形象相结合
初冬的上午,室外阳光正好,风中已经带着些许寒意。此时的菏泽老城曹州景区尽显静逸。李斌早早来到自己的摊位前,第一件事便是将带着的各类面塑工具摆放整齐。桌子上,摆放着各式面塑作品,大到李逵、关公,小到冰箱贴。有着数百年“高龄”的曹州面塑,它的“家谱”可追溯至明朝崇祯年间。几百年来,中国的面塑技艺不断发展,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。像李斌的太爷爷李俊兴、母亲陈素景这样的面塑师,在全国也屈指可数。他们代代传承,tp钱包下载到李斌这里。
李斌出生在面塑世家,从小跟着爷爷和母亲学习制作面塑。他的爷爷是当地有名的面塑人李芳清,受到家庭的影响,李斌从小开始学面塑,他听到爷爷说,自己的太爷爷李俊兴10岁就跟着师傅学习做面塑,在路上售卖面人,用面人换鸡蛋和馒头,赚取营生。跟着爷爷学习后,李斌开始自己制作面塑,他着力突破传统面塑的框架,创新面塑题材、手法,将年轻人喜爱的形象和传统相结合,其作品精致巧妙,既传统又现代,具有很强的文化气息和艺术吸引力。“我做的面塑很多都是卡通人物,它们的特点是头大身子小,比较萌,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。”李斌说,“传统戏曲人物卡通化,生活事物拟人化,在传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传承,才能让非遗'活起来'。”
下一篇:阳澄数谷加“数”升级“绿”意浓